景德镇的青花瓷对欧洲国家的诸多影响,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所体现。
景德镇的青花瓷对欧洲国家的诸多影响,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所体现。
像是较为著名的贝里尼(Giovanni Bellini)作品—《众神的盛宴》(The Feast of Gods)。画面之中,萨提尔(Satyr,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)和宁芙(Nymph,山林水泽仙女)各执一瓷盘,还有一瓷盘置于海王星神面前。对于这一画面,黄珍(Jane Hwang Degenhardt)博士并未将这些瓷器解释为画家想象东方的符号化表达,而是解释为诱使观者踏上寻找宝藏的远行之路。也就是说,青花瓷没有设置在基督教的语境中,而是嵌入了古典神话。
然而,景德镇青花瓷从“神话”之中走出来,还是依赖于17—18世纪。《明清时期中国对西方的瓷器外销》一文中,作者指出“到17世纪晚期,中国外销瓷的欧洲市场开始完全打开,18世纪欧洲国家甚至在广州设立贸易机构以方便陶瓷输往欧洲”。就这样,由于景德镇青花瓷的传入,瓷器开始成为欧洲人民常用的日用器具。
出于对青花瓷的喜爱,欧洲人开始从中国订购瓷器,并希望在瓷器上印出自己的族徽纹样以及代表欧洲色彩的花纹。明嘉靖年间,葡萄牙就向中国订纹章瓷。目前发现最早的纹章瓷标本是一件青花瓷壶,纹饰为葡萄牙国王马努埃尔一世的纹章。这种定制的纹章瓷受到欧洲很多王公贵族、富商巨贾、公司团体的青睐。
最值得一说的是,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不但修建特里亚农瓷宫,还在普鲁士皇宫建筑了世界著名的“中国瓷器厅”,以上这些都可见当时欧洲人民对景德镇青花瓷的追捧。
如此一来,诗人写诗赞美青花瓷;集市上热销青花瓷;显贵者以拥有青花瓷为荣,不将瓷器收入橱柜中,而是作为墙面装饰置于接待室。欧洲人民对景德镇青花瓷的追捧,使得欧洲人民以景德镇青花瓷为载体,接触到遥远的东方文化并惊叹于东方文明的发达,他们通过瓷器上的纹样了解到中国的亭榭、楼台、服装、花鸟等。除此之外,乌里奇·皮奇在他的《瓷器—德国及欧洲接受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》中提到,景德镇青花瓷对德国迈森窑的生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,不仅是学习景德镇青花瓷的构图、图案,更是结合本国特色,将某一纹样进行发挥,从而设计出新的迈森纹样。当然,欧洲国家也在学习景德镇青花瓷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文化和审美,促进了世界陶瓷走向多元化。如此看来,景德镇青花瓷不仅作为一种陶瓷艺术对欧洲国家产生了影响,更是产生了广义文化上的吸引。
温馨提示:收藏最新动态随时看,请关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