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战国曾侯乙墓外棺

曾侯乙墓外棺,战国时期文物,中国首批收禁止出国(境)展览文物。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。
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,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。曾侯乙墓呈“卜”字形,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,为多边形岩坑竖穴木椁墓。无墓道,南北向,墓坑南北长16.5米,东西宽21米,深13米,面积为220平方米,重约七吨。
中文名:战国曾侯乙墓外棺 | 文物级别:国家一级文物 |
文物年代:战国时期 | 馆藏点:湖北博物馆 |
1曾侯乙墓外棺历史

曾侯乙墓位于今湖北随州,1977年发现,1978年由湖北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发掘。
棺内套有一内棺,成殓着墓主人的尸骨。同时出土的青铜制编钟上刻有铭文,上有“曾侯乙乍(作)时(持)”字样,由此断定,墓主人为战国初年古随地诸侯国曾国国君乙。可见,这具棺木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。
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,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。曾侯乙墓呈“卜”字形,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,为多边形岩坑竖穴木椁墓。无墓道,南北向,墓坑南北长16.5米,东西宽21米,深13米,面积为220平方米。
此曾国与史书中的姬姓随国一国两名,始祖为赫赫有名的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(括)。曾国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。
墓中随葬以九鼎八簋(guǐ,音轨)和编钟、编磐为主的礼乐器,遵守了周代诸侯的身份,九鼎八簋应为天子使用,诸侯应使用七鼎六簋,反映出先秦社会严格的礼乐制度在后期已经出现裂缝,以及人们对天地、神明和祖先的敬畏。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铜双音编钟(不包括楚王所送镈钟)、玲珑剔透的尊盘和完整地书写二十八宿(xiù,音秀)名称的衣箱等,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在艺术、技术、天文等方面的极高成就。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。
2战国曾侯乙墓外棺特征

纹饰和图案是该棺较为独特之处。该棺外壁以黑漆为地,上施朱彩,并以透雕、浮雕、圆雕等技法雕琢出各样纹饰。棺身上纹饰构成二十组图案,每组以阴刻的圆涡纹为中心,周边饰以朱绘龙形卷曲勾连纹。铜立柱外表施朱、黄结合的花瓣纹,铜足上为鳞纹。纹饰色彩艳丽,线条自然流畅。形制硕大,结构奇特,棺外壁漆绘各式纹饰。
其外棺采用透雕、浮雕、圆雕等技法,彩绘色彩艳丽、对比强烈,用笔自然流畅,文饰有云纹、三角形纹等,尤其以龙纹变化复杂,最具特色,系铜框架里嵌厚木板构成,重七吨半外棺的装饰并不华丽,但设计者十分细心:外棺一侧的下方,还开了一个门洞,有人猜测,这也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。
与这具外棺相比,里面的内棺更加精美,彩绘图案更加华丽。内棺形制略小,棺身遍涂朱漆,其上彩绘具有神秘色彩的装饰图案。图案中以黑、黄色漆绘各种形态的龙、蛇、鸟、兽、神等,绚丽多彩,具有战国时期楚地文化当中神秘浪漫的色彩。
3战国曾侯乙墓外棺背景

开挖曾侯乙墓后打开椁板,发现椁板下已被泥水浸泡,待水逐渐抽去,编钟露出水面,基本保持下葬时的状态,分两面呈直角折尺形立放。
外棺出土时,旁边陪葬有一青铜鹿角立鹤。其造型融鹿鹤为一体,头顶鹿角,长颈和翅膀如鹤。鹿与鹤都是古人心目中祥瑞的象征,以此物陪葬,其寓意应是希望墓主人能升天成仙。
除这具外棺外,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礼器、乐器、兵器、金器、玉器、车马器、漆木竹器以及竹简文物,多达万余件。以曾候乙墓编钟、曾侯乙墓外棺为代表的许多文物造型奇特,工艺精湛,是前所未见的国宝珍品。
4战国曾侯乙墓外棺文物价值

该棺不仅对研究战国时期楚地文化风俗具有重要意义,出土此棺的曾候乙墓,是战国墓葬中规模较大而又有确切年代的一座。其墓气势恢弘,出土文物多,稀世珍贵。制作之精美,保存之完好,及铭文资料之丰富,都是同期墓葬中所罕见的。
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《首批禁止出国(境)展览文物目录》中,曾侯乙墓外棺以其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成为首批禁止出国(境)展览文物之一……
5曾侯乙墓历史价值

墓中随葬以九鼎八簋(guǐ,音轨)和编钟、编磐为主的礼乐器,遵守了周代诸侯的身份,反映出先秦社会严格的礼乐制度,以及人们对天地、神明和祖先的敬畏。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铜双音编钟(不包括楚王所送镈钟)、玲珑剔透的尊盘和完整地书写二十八宿(xiù,音秀)名称的衣箱等,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在艺术、技术、天文等方面的极高成就。
曾侯乙墓出土青铜礼器是历年来我国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、种类较全的一次。因发掘前未经扰动,真实地反映了墓主人享用器物的仪式,这在考古发掘中极为罕见。曾侯乙墓的青铜礼器的大体组合沿袭春秋时期的传统:鼎成序、簋成套、鬲成组、豆成对,盘、匜匹配。曾侯乙墓青铜器造型奇特、工艺精湛、纹饰华美的特点,采用了浑铸、分铸、等冶铸技术和平雕、浮雕、圆雕、透雕、错金、镶嵌、铸镶、铜焊、鑞(là,音腊)焊、铆接等多种工艺,集先秦青铜制造技术之大成,集中反映了我国当时先进的冶铸科学水平。
曾侯乙墓出土地编钟、编磬(qìng,音庆)、建鼓、琴、瑟、笙、箎(chǐ,音尺)、排萧8种共125件乐器。其中编钟、编磬各1组,琴、筝、五弦各件,瑟5件,笙1件,悬鼓1件,还有建鼓、排箫、抱鼓等罕见乐器。用于击奏乐器的工具12件,各种乐器的构件、附件1714件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出土时各种乐器基本位于原位,排列有序,真实地再现了战国时期乐器的组合情况。种类全,数量多,制作精,保存完好,其中其中不少乐器是新发现,为世界考古史上所仅则见。其中115件出自中室,用于演奏宗庙礼乐;另外10件出自东室,用于演奏房中乐(寝宫音乐)。这批乐器反映了公元前五世纪我国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,是中国音乐史研究的珍贵资料。
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木用具是先秦墓葬出土最多的;墓中出土的金盏重2156克,是先秦最重的金器;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,其中小动物有牛、羊、猪、狗、鸡、鸭一类家禽家畜,似乎是祈祷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;墓中出土的兵器包括戈、矛、戟(jǐ,音几)、殳(shū,音书)、弓、箭、盾、甲胄等,其中“殳”和多戈戟是考古发现中仅见或少见的兵器;墓中还出土了许多车马器,其中两件矛状车具是用于增强战车战斗力的新型车具;墓中出土的竹简,总计共6696字,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竹简实物。
曾侯乙墓展览陈列了该墓出土后最有代表性的文物,展现了2400年以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。
导航
收藏鉴赏
- 历史上的文物“黑科技”之青铜
-
- 西汉时期,在承袭了商周艺术遗风的基础上,青铜器工艺达到了顶峰。当时达官贵…
- 清康熙五彩高士人物图盖罐鉴赏
-
- 罐高22厘米。康熙朝历时61年,在青花与五彩瓷的制作上均取得了突出成就。康熙…
- 明代青花双燕绘画盘鉴赏
-
- 这是一只明代青花双燕绘画盘(见图)。其高2.8厘米,直径23.5厘米,盘面绘满了青…
- 晚清墨彩竹纹提梁壶鉴赏
-
- 晚清墨彩竹纹提梁壶(见图),高11.4厘米,底径9.8厘米,流到把长13.3厘米,钟形…
- 明崇祯时期青花笔筒鉴赏
-
- 图中所示这件明崇祯时期青花笔筒,高19厘米,径12厘米,釉面白洁光润,清亮纯…
- 清代道光年间的瓷质莲藕镇纸鉴
-
- “水中撑绿伞,水下瓜弯弯。掰开瓜看看,千丝万缕连。”这是民间流传的一首诗…
- 明崇祯青花花鸟莲子罐鉴赏
-
- 明崇祯青花花鸟莲子罐高16.3厘米,口径7.6厘米,足径5.9厘米。釉汁滋润莹亮,…
- 郑板桥行书牡丹诗轴鉴赏
-
- 郑燮(1693—1765),字克柔,号板桥,江苏兴化人,是“扬州八怪”中为人称道的…
- 明崇祯青花人物粥罐鉴赏
-
- 明崇祯青花人物粥罐,高16厘米,口径16.5厘米,底径12.2厘米。粥罐,古陶瓷界…
更多 > 拍卖行
-
“广东崇正2020年秋季拍卖会”预展正式开幕
- 1月5日,“广东崇正2020年秋季拍卖会”预展正式开幕。此次拍卖聚集12个专场近…
-
百骏图 2018-02-26
-
潮绣 2018-01-15
-
西周大克鼎 2018-01-12
-
古玉 2018-01-12
-
虎符 2018-01-12
-
砂岩浮雕 2018-01-12
-
电子表 2018-01-12
-
拉菲红酒 2018-01-09
-
根雕茶几 2018-01-09
-
刀币 2018-01-05
-
未发行邮票 2018-01-05
-
磁州窑 2018-01-05
-
佛经 2018-01-05
-
檀香木雕 2017-12-07
-
紫砂壶 2017-11-24
-
古代花钱鉴定 2017-11-08
-
写意画 2017-10-31
-
布票 2017-10-17
-
闹钟 2017-09-15
-
贵妃榻 2017-09-15
热评话题